奥义思网站建设-www.aooly.com
奥义思坚信质量高于产量
我们的团队自成立以来,秉承着质量是衡量价值最重要标准的理念,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数字产品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瑕疵而一蹴而就,体现的不仅是我们对品质的苛求,也是对客户以及产品负责的态度。
马上联系我们,让天才的设计师帮您实现这一切。

    姬十三:用科学玩转商业

      为什么桃子有毛,而油桃没毛?“勒了个去”、“喵了个咪”、“娘尼个熊”,网络四字流行语,词源和佛经韵律有关系吗?为什么安卓系统不能像windows系统一样,会怎么出现碎片化?

      这三个问题放在一起,怎么看都觉得不搭调,但在“果壳问答”—果壳网的最新板块上,无论多么不搭调的问题,都顺理成章:从“大肠癌的治疗现状”、“桥梁的设计寿命如何确定”,到“《倚天屠龙记》中小昭戴着脚镣如何穿内裤”,最严肃和最无厘头的问题,果壳都照单全收。

      上线3个月的“果壳问答”已经突破了原来主题站和线上小组在内容分类上的藩篱,让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同一页面上,贴上标签,等待解决。标签从“物理”、“化学”、“天文”到“认知与心理”、“社会热点”,不一而足—比如“已婚人士当初是怎么求婚的”,就被归在“生活”一类。

      这些问题似乎都还颇有市场,几乎每一个都能得到数十甚至几百个解答,最佳答案还会被“果壳网传送门”“顶”到最上面:如果你对一个问题感兴趣,可以点击右边的“同问”按钮,给后面的数字“+1”,如果同问的数量达到30,这个问题会被加上“猛问”的图标,并有机会得到果壳网给出的“权威”回答。

      “这是果壳网从web1.0向web2.0转变的新尝试,过段时间,线上小组也会进行模式的转变,增加互动环节、扩大用户自由发挥的空间,以增强用户黏性。”果壳网创始人兼CEO姬十三 对记者说。

      科技无门槛

      哈姆雷特曾言“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,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”,霍金以此为题著书《果壳中的宇宙》,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。姬十三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这个典故,并决定用“果壳”来命名这个网站:网络是我们的果壳,然而这里所谈论的,大至宇宙小至原子,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。

      从神经生物学博士到科学专栏作者,之后创办科学传播公益团体“科学松鼠会”,倡导“让科学流行起来”,如今成为商业网站的CEO,姬十三确实一步步地打开了科学的果壳,面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。 


      “其实科技本身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尖端,我们所做的就是将其还原到它本来的面貌,砍掉那些人为的门槛,让科学‘家常化’,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”目前,果壳网的注册用户有40万,考虑到本身就很小众,姬十三对这个数字已经感到满意。但他想要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此。

      从去年10月份开始,果壳网发起的“万有青年烩”已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举办了十几次活动,每次一个下午,让七八个讲者各自在七分钟内分享自己奇怪的科技兴趣和经历。交流会不用交费、无需注册、不设门槛,场场爆满。“我们希望参与者在七分钟之内就被打开兴趣之门,探索到更多的世界。他们不需要是注册用户,却依然是我们的受众。”

      “果壳问答”的上线,则让很多人联想到知乎网。同为问答网站,对用户的争夺是必然。相比于知乎的“问”与“答”全部在用户之中产生,果壳的一流编辑团队和对内容的把关环节,似乎有点维基百科的味道,也是其优势所在—姬十三觉得这是果壳与其他社会化网站的最大区别。而在用户实名制问题上,果壳也没有知乎那么较真,这让它的媒体属性更强,更亲近用户。

      撇开竞争不谈,姬十三对知乎并没有敌意。“更多关注知识、强调理性的网站出现,对彼此而言,都是幸事。盘子大了,大家才能有空间。”

      商业有底线

      “作为一个初创企业,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,处在摸索期,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积累用户量。如果硬要说模式,广告合作就是我们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模式。”过去一年里,姬十三不断地对媒体重复着这句话。

      事实上,在果壳网的80多位员工中,商务部门只占不到10%,他们几乎也没有主动去寻求过商业合作,但果壳网的客户名单依然金光闪闪:通用汽车、通用电气、IBM、利乐、宝洁、欧莱雅、大众、奥迪……这些客户基本都是通过口碑相传吸引而来。在姬十三看来,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在乎科技品牌和科技形象的塑造,而传统的广告公司无法准确而生动地将这些概念诠释出来,这恰恰是同时具备专业性和创意性的果壳网的强项。去年,果壳网一共接了30多个广告合作项目,“全部都是一线品牌”,这也印证了他的判断。

      “我们的任务,是把深奥的科技理念转化成消费者语言。不是软文,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传播。”果壳网商务主管丁肇华这样定义。比如去年和宝马的合作,果壳一改往常强调驾驶体验的广告诉求,而专注于对发动机引擎的功能诠释和对未来技术的理念描绘,吸引了一批受众。

      面对外界对于果壳受众过于“小众”的质疑,姬十三不以为然。在其看来,国内的创新产业虽然才刚刚起步,但发展速度却快得惊人,DIY文化的盛行会推动更多普通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细节的需求。随着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,同时产品越来越多、吹嘘得越来越厉害,更多人开始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产品背后的本质。

      “在这个深入了解的过程中,就会有门槛,需要有人做诠释,特别是由果壳网这样一个有亲和力和专业能力的团队来诠释,更可信赖。”姬十三说。

      相比于一年半前刚从公益领域走出来的创业者形象,现在的姬十三已经更像一个商业公司的CEO了,但依然保存着那份理想主义。前不久,他就拒绝了美国最大的保健品公司的一单螺旋藻广告,因为觉得“那没有价值”。制药保健方面绝不沾染,没有价值的东西绝不去做,这是姬十三的底线。

      “真正的科技是离不开企业、离不开品牌的,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会因为它是商业的而排斥它,只会因为它没有价值而排斥它。我们的底线非常高,别的公司做广告可能不会去研究产品的问题,但是果壳不行,因为大家认为你们在科技这方面是有敏感度和判断力的,必须要对自己的品牌负责、对受众和社会负责。”

      不过,姬十三也承认这种盈利模式的局限性—尽管目前还远没有触到天花板,但CASE BY CASE的形式决定这种合作不可能做到长期化和规模化。这也是他一直不敢将其称为果壳网的商业模式的原因。

      其实并非没有可借鉴的点子。外界对于问答式SNS网站赢利模式早就给出过建议,一种是针对问答形成的专精用户群进行深入广告投放,一种是与专业人士合作进行专业型的有偿回答。相对于百度和Google,果壳网在分析受众关注点上操作性更强,也为其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提供了可能性;另外,也的确有一定层次的用户愿意花钱去定制专业的答案。话虽如此,但致力于“传播效果最大化”的姬十三是否会将付费内容纳入考虑范畴,还是个未知数。

      不过,现在看来,他在商业上的摸索已经有了些眉目。姬十三表示,全新的商业合作计划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推出,“一旦新的商业模式成型,可能会为我们的盈利贡献50%以上。”但具体是什么,“目前还不能透露”。

      文化难复制

      作为一个互联网新秀,很多人也担心果壳网会不会重蹈当年饭否的覆辙,好不容易建立起了一个新模式、凝聚了一个用户群,结果却突然被新浪、腾讯凭借雄厚的资本后来居上,不得不挣扎求生。对此,姬十三的回答是:“产品是很容易被模仿的,但文化不会被复制。”

      对于外界赋予的“科普”期望,姬十三并不认同。他更愿意将果壳网定义为一个有内涵的文化品牌,而不是一个机械的科普工具。这个在洗澡时灵机一动想出的名字“果壳”,如今已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。“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包裹在科技外面的坚硬的外壳,把我们的文化、价值观输出去,把别的圈子的东西带进来。”

      5月,四个艺术家受邀进驻果壳网的办公室,在墙面上进行即兴创作; 6月份,果壳将和穷游网、雕刻时光等“我们欣赏的企业”合作推出一个长期性的“轻年计划”,以豆瓣为平台,结合自身的文化,资助一些年轻人的梦想,如果壳的“科技梦想”、穷游的“旅游梦想”、雕刻时光的“咖啡梦想”等;7月份,果壳将邀请十几个艺术家,走进北大清华的一些实验室,让科学和艺术发生交织和碰撞……“我们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活得太重了,希望能让他们轻松一些,找回失落的梦想。”姬十三说。所以,这些“轻年”活动的日程早已排得满满。

      “这些‘我们欣赏的企业’都是互联网公司,但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公司,而且是一个个文化品牌。”就像豆瓣用五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词“小清新”,姬十三也希望能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创造一个新的文化概念,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给大众。“但到底是什么,我也不知道。”

      果壳网的投资机构、挚信资本高级合伙人郑庆生表示,果壳致力于将科技智趣引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,契合了其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投资方向,这是个有前景的模式。

      这个模式也得到了更多投资者的认同。姬十三透露,目前,果壳网的B轮融资已经开始,风投“十拿九稳”。